(资料图)
本报记者 冯维静
自去年7月份至今,潞城镇东前营村连续11个月“零诉求”,“接诉即办”工作保持满分成绩。该村推行“包户走访”制度,村民们的诉求在第一时间就能解决,让“家门口”成为群众诉求“终点站”。
诉求不出村
“不要等事做,要找事做”,是东前营村党支部书记许华英的口头禅。她要求村“两委”工作人员必须多跑腿、勤入户,面对面了解村民的诉求,第一时间推动问题解决。
“有事直接找村干部就解决了。”记者在走访中,村民赵大爷说起了自己的经历。前段时间,他家门前道路破损,坑洼处有积水,为了提醒经过的村民注意安全,他就在坑洼处放了几个粗树枝,没想到,他的一个热心举动,引来了村干部的上门。待他解释原因后,村里隔日就填平了坑洼。“村里对老百姓的事特别上心。”赵大爷夸赞道。
许华英告诉记者,村干部都是“未诉先办”的信息员,大家都秉持“上门不白跑”的态度,积极征求村民意见建议,带回村支部梳理,对症下药解决个性问题,及时解决共性问题。“今年村里有一些惠民工程,但由于部分村民对政策不了解,在推进中难免遇到阻力。比如在推进污水改造工作时,有些村民不太支持。村‘两委’就充分征集民意,了解群众想法,前期动员、后期关注、及时跟进,确保村民意见落实。”
管好“责任田”
除了村干部,东前营村还把党员、网格员、街巷长、户、村民代表发展成村“两委”的“眼睛”和“耳朵”,将了解到的村民诉求及时反馈,织就了一张随时随地收集群众“急难愁盼”的信息网。
为及时解决村民诉求,东前营村还建立了“拉家常·敞开聊”议事会和六支服务队伍,定期召开例会,讨论村内各项议题。此外,村里实行“包户走访”机制,由村书记带领“两委”干部和村民代表分别包5至7户,通过定期走访,主动上门问需问计,汇集众智解决问题。
“村民有诉求,村干部就要有作为。”许华英说,“我们在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上狠下功夫,建立了党员群、代表群、网格群,包村干部、村‘两委’干部都在群里,村民只要有诉求可以直接在群里反映,我们能第一时间知晓、处理。对不会使用微信的老人,我们有包户党员定期入户了解情况。村民们配合,村干部给力,村庄治理也就不再难了。”
关键词: